_0
_1
_2



不同运动项目训练对儿童感觉统合能力的影响





孔丽



作者简介:

孔丽(1998-),女,汉族,贵州毕节,硕士在读,湖南大学,研究方向:青少年体育教学与训练。

[摘要]目的:系统综述感觉统合训练在体育不同运动项目中开展现状,以及不同项目的感觉统合训练对感觉统合失调儿童的干预效果。方法:采用主题检索方式,检索Pubmed、Web of sicences、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建库至2022年11月20日与感觉统合训练相关的文献,提取文献内容,对感觉统合理论,感觉统合失调原因、表现及危害、失调比率,感觉统合训练内容、分类等方面进行系统综述。结论:不同运动项目对感觉统合失调儿童均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其中作为普及性较高的体适能、足球、篮球项目通过专项训练结合游戏训练的方式可以显著的提高儿童感觉统合能力。抓住感觉统合训练的黄金期3~6岁,制定游戏性为主的训练计划,加强儿童感觉统合训练的认知普及力度,充分发挥体育课堂的作用。


[关键词]儿童;感觉统合;运动项目;训练

1 关于感觉统合的研究
1972年Jean Ayres 博士是第一位将感觉统合 (SI) 理论和疗法概念化以解决感觉统合缺陷的职业治疗师和神经心理学家[1],她基于神经学知识总结出了感觉统合理论即研究脑和行为之间的关系。感觉统合是各种感官系统接收到的信息通过大脑的整合处理,从而输出联合内外知觉作出反应的一个过程,他要求各个系统之间的协调配合。
1.1 感觉统合理论
Ayres在研究中以“大脑是一个组织系统”和“感觉统合是功能的基础”为原则,并且提出了前庭系统和躯体系统是感觉系统的基础。
目前众多研究已表明人体通过前庭系统将信息传递到许多大脑结构,这些结构具有多功能如:唤醒调节、静态和动态姿势控制、平衡和平衡反应、双边协调、维持稳定的视野和空间感知[2、3、4]
躯体感觉包括触觉和本体感觉,胎儿在7-8 周时对触觉输入做出反应[5],在 10-12 周时对本体感觉做出反应[6],触觉会投射到初级感觉皮层(S1)和次级躯体感觉皮层 (S2),这是一个有助于物体操纵和抓握以及触觉辨别的区域。反过来,发送到 S2 的信息在连接现在和过去的感觉方面发挥作用,这一功能对运动规划至关重要[7]。Ayres 所假设的,躯体感觉与其他感觉系统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触觉投射到后顶叶皮层,在那里它们与视觉信息和运动信号相结合[8]。研究还明确表明,体感-前庭-视觉整合发生在多个中枢神经系统水平:前庭核、丘脑和皮层。这些多感官输入的整合是检测自我运动、姿势稳定性和空间方向的基础[9]
1.2 感觉统合失调
感觉统合失调(简称 SID),又称“神经运动机能不全症”,指外部的感觉刺激信息不能在中枢神经系统进行有效的组合,从而使整个机体不能和谐地运作,造成各种感觉障碍和行为心理障碍的出现[10]。整理近二十年的核心期刊文献,学者对感觉统合失调的研究占据主要部分,尤其是近两年,社会对儿童的关心在不断加强,学者们也在各个领域中研究治疗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干预方式。

图1 1993-2022年有关感觉统合核心期刊关键词可视化分析图

1.3 感觉统合失调的原因、表现及危害
目前研究者对感觉统合失调的原因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通过关键词“感觉统合失调”“感觉统合”“感觉统合障碍”等进行文献检索,发现引起感觉统合失调的原因主要有:(1)分娩方式中剖宫产会增加儿童本体感觉统合失调的风险[10],且男性儿童感统失调的比率大于女性儿童[11];(2)家庭的教育方式[12],父母对孩子的否定、以及母亲过多干涉和保护儿童会增加的感统障碍,反之父母对孩子投入更多温暖、包容理解会减少儿童的失调比率[18];(3)早产、低体重、围产期疾病(包括先兆流产、妊高征、新生儿窒息、新生儿肺炎、高胆红素血症)[13]也是造成儿童感统失调的原因之一;(4)父母的受教育水平[14],相关研究表明,良好的家庭氛围包括生活方式、家庭相处模式、运动习惯与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密切相关[15];(5)都市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女性孕期间,过渡的劳累,焦虑,运动不足等造成儿童胎位不正[16],造成对儿童的影响。
感觉统合失调儿童常有以下表现:(1)感觉方面,包括对刺激的极端反应,例如教室里的噪音、餐厅里的气味、衣服的触感、手指和脚趾甲的剪断、游乐场设备的移动和杂乱环境的景象;(2)运动方面,表现为运动障碍,协调性差、不能单脚站立、不会连续排球、不能坚持吊单杠15秒、拒绝玩大型器械滑梯、不会滚轮胎等[17];(3)行为方面,挑食、无法独立用餐、冲动打架、不自觉的情绪低落流泪、愤怒;(4)同伴交往方面:乱发脾气、无原因大喊大叫、情绪无法自我管理、不与同伴交流等。感觉统合失调有多个障碍表现,其中运动障碍表现是最为典型。表一是感觉统合失调儿童具体失调部位的表现与行为对照表。

1.4 感觉统合失调的发生率
根据相关感觉统合失调文献,纵观我国感统失调儿童的比率,发现自1995年至今,不同地区都存在失调儿童[18],且失调儿童中,男性儿童的失调比率明显高于女性儿童[19-25],不同民族的儿童不存在差异[26],感觉统合失调会伴随年龄的增长呈现自愈现象[27、28],同时也存在年龄增大感觉统合失调越明显的现象,出现累积增长[29]。表2是我国不同地区自1995至2021年儿童感觉统合失调比率表。纵观学者们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不同地区的儿童都存在感觉统合失调的情况,且失调比例占比较高。


1.5 感觉统合能力
感觉统合能力,即各组织器官协调运转,共同完成相关指令的能力。大脑的发育,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成熟,不同的阶段所具有的感觉统合能力有所区别,一般把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分为四个阶段[30]:一级感觉统合阶段(1~2岁),脑细胞长出许多突起,分出侧枝,形成专用神经通道。
二级感觉统合阶段(3~5岁)侧枝的分支增多,专用神经通路随感觉整合而增多,促使大脑5个语言区发育逐渐成熟并建立起联系。肌肉关节的本体感觉、前庭位置感觉、视觉、皮肤触压觉、听觉经整合学习训练后身体运动协调、手眼运动协调、能保持良好的平衡。
三级感觉统合阶段(6~10岁),经感觉统合后的心理、行为反应已较复杂。如经高级感觉整合后表现为:注意力能较长时间的集中,组织实施自己计划的意志力增强,控制自我情绪与行为的能力加强,阅读、书写、计算、音乐、绘画、语言表达等各方面学习能力增强,记忆力增强,逻辑思维不断强化。
四级脑的成熟(15岁左右),这时的感觉统合功能基本发育成熟,心理能力仍需进一步发展。儿童的大脑感觉统合功能发展良好,且足以适应环境时,儿童的反应会有胜任、启发和满足感,在迎接外界各种挑战时会充满信心,并获得很大的满足感。
2 感觉统合训练
2.1 感觉统合训练的概念
即利用一系列器具游戏来弥补儿童所缺乏的感觉体验、运动协调、结构和空间知觉、身体平衡、听觉、触觉等方面的不足,提供计划性和适宜的感觉输入,增强并改善脑神经的组合分析处理能力[31]。目前,感觉统合训练被广泛的运用于学前幼儿期与小学阶段,备受各级教师的重视。相关实践研究证明,感觉统合训练能够改善儿童感觉统合能力、注意力和执行能力等[32]
2.2 感觉统合训练基本情况
关于感觉统合的研究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从最初的1990年至2005年,科研工作者们的研究范围是在对儿童感觉失调的原因分析,现状调查。2005年后集中在对感觉统合儿童的干预研究,其中包括对儿童医疗卫生的干预、感统训练的干预。当前,可以进行感觉统合训练的场所有医院、学校、感觉统合训练机构。现今的互联网时代,家长可在网上学习训练技能,在家中对儿童的感觉统合进行锻炼。一些父母也会送去医院,进行针对性的训练与理疗,一些送去培训机构,进行训练。然而,最具有普遍意义的是学校,学校是儿童发展的重要场所,但众多学校对感觉统合训练的认识程度不够,且并未开设感觉统合训练课程。因此,应加强体育教师对感觉统合训练的学习,采用恰当的训练方式对儿童进行训练,发挥体育课程的积极作用。
感觉统合训练是基于感觉统合理论来制定相关的训练内容来改善脑部的功能结构,研究表明神经有可塑性功能,即后天的活动参与经验所得可改变原有的神经组织[33],这也为后续的一切治疗活动提供了可能。训练主要内容有前庭平衡训练、本体感觉训练、触觉训练、固有平衡训练、弹跳训练等[34]。儿童时期即十岁以前是感统失调治疗的关键时期[35],有效的训练方式可以帮助儿童构建更多的神经突出,增强儿童的动作协调能力,协助儿童对感觉统合的构建。
2.3 感觉统合训练内容和器材
感觉统合训练的内容主要采用对儿童提供各种感觉刺激(特别是前庭系统、肌肉与关节的本体感受器和皮肤的触——压觉的感觉信息)传入的体育活动[36]。感觉统合训练的**时期是十岁以前,这时期的儿童具有好奇、好动、好模仿、注意力难以集中的特点,当他们看到形状各异、色彩分明的训练器具时,会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更好的参与到训练中来,相对徒手的训练项目,选用器具性训练内容效果更佳[37]
针对感统训练的器具非常之多,主要有:(1)触觉刺激物,如大笼球、羊角球、袋鼠跳、海洋球池、阳光隧道、跳床、软垫等。(2)视觉运动与手眼协调物,如迷宫、拼插组装玩具。(3)大运动器械,如滑梯、滑板、平衡踩踏车、平衡木、旋转浴盘、大陀螺等。(4)吊悬器械,如网缆、竖抱筒、横抱筒、秋千等。
2.4 感觉统合训练效果
经过研究调查,感觉统合失调在婴儿时期 0-3 岁时期是预防期,感统训练的方式应具有全面性;在 3-6 岁时期是幼儿改善感觉统合失调的**黄金时期,感觉统合训练的方式应具有针对性;在 6-12 岁时期是儿童改善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一个弥补时期,感觉统合的训练方式应具有指导性[38]。研究表明,经过8周以上的系统训练,可以改善儿童的手眼协调能力,使运动速度和稳定性都得到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对运动的协调能力增强,且对提高儿童精细操作能力、视觉辨别能力和反应能力均有明显提升效果。 
2.5 感觉统合训练的指导原则
在进行感觉统合训练时,教师需要遵循以下原则,保证训练的有序和有效开展。
2.5.1 针对性原则。感觉统合训练要根据幼儿的个体需求[38],给予指导与引导,对于感觉统合失调的儿童来说,自由发展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需要外界加以一定的干预研究。那在进行训练指导的过程中,可根据儿童的兴趣需要和发展需要,选择针对性的训练方式进行训练,在训练前对儿童的感觉统合能力进行综合的评定再进行合理的训练计划。
2.5.2 趣味性原则。[39]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进行感觉统合训练过程中最初要以儿童参与到训练中来为目的,前提是激发儿童的兴趣,多以游戏为训练手段,制定难度适宜、趣味性强的游戏进行训练,帮助儿童在训练过程中体验成功与快乐。同时促进儿童的自驱力发展,积极主动的配合训练计划,让儿童在不知不觉中改善和提高感觉统合能力。
2.5.3 科学性原则。儿童具有发展性,安排训练计划时要符合儿童的发展规律,练习密度和强度要科学可行,练习内容衔接有序,全面系统,练习手段多样。
2.5.4 安全性原则。一切训练都是建立在安全上的,幼儿的器官稚嫩、发育尚未成熟、自我保护意识较弱,教师要时刻注意儿童的动作行为,确保儿童在自己保护范围之内。训练之前检查器具安全性,防患于未然。
2.5.5 关爱性原则。教师与儿童建立亲密的关系,营造儿童能自由表现的轻松气氛,尽力让儿童在训练中表现自己的情绪。接受儿童的不足,耐心有爱,积极引导儿童表达,培养儿童的主动意识,帮助儿童体验成功,树立信心。
3  不同运动项目对感觉统合能力的影响
3.1 少儿体适能训练对感觉统合能力的影响
“体适能”一词是由美国提出的,是指人体所具备充足的精力去从事日常工作(学习)而不感疲劳,同时有余力享受休闲活动的乐趣,能够适应突发状况的能力[40]。少儿体适能则是一种满足儿童身体的活动所需的身体素质。儿童体适能训练作为现阶段我国儿童普遍采用的培养孩子运动习惯,身体能力的一项较好的运动项目。其对感统失调儿童的干预也起了非常好的作用。
前庭系统是负责人体感知平衡,使人体处于平衡状态的组织器官,体适能训练中摇摆、旋转、闭眼单脚站立、单脚跳、布袋跳、各种动物爬行、平衡木等可以有效刺激儿童的前庭器官,促进感统失调儿童的前庭器官正常化[20]
本体感觉,是人体各部位的肌肉关节等在不同状态下能够感知身体的姿势、方向、变化等的能力。体适能训练中,翻滚、跳绳、爬行、拍球、摸石头过河、抛接球、滑板爬行等练习均可对本体感觉进行锻炼。触觉是身体皮肤感受外界温度、湿度、压力、疼痛、振动等的一种感觉[41]。感觉统合失调的儿童,对外界环境会表现出过分的迟钝或者敏感。体适能训练中,提供各种器械,让儿童实体感受并在此基础上加以训练,如钻山洞、翻越多功能软箱、推小车、侧滚翻等[42]
体适能训练对儿童的包容性很强,他可以根据儿童年龄的大小,制定精细的训练计划,对儿童的感觉统合系统进行干预,且对儿童的本体感觉和前庭感觉都有较好的改善作用[20、36、43]
3.2 足球运动对感觉统合能力的影响
儿童感觉统合训练的黄金期是6岁以前,对于很多家庭而言,感觉统合失调不是特别严重的情况下,不会带儿童去专门的场所去进行锻炼,因此学校体育课就成了主要的训练领域,而现阶段我国小学足球课逐渐普及化,且是重要的三大球类之一。小学阶段重在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以及主动性,因此在足球训练中,多以游戏性的方式进行足球的教学与训练,促进儿童主动参与足球运动。儿童通过盘带足球让学生集中注意力,上下肢协调配合变向、加速等,锻炼了学生的神经控制能力,以及脚的灵活性,从而提高了 从而提高儿童的前庭觉能力[44]
足球是一个集体项目,在进行训练和比赛时,可以有效促进儿童之间的交流、合作、帮助,提升了儿童的情感素养。在训练过程中,儿童与足球产生不同的接触,要求击中足球的正确部位,从而慢慢提高了儿童的触觉能力。在触觉的基础之上建立一定的空间记忆,让儿童的传球运球时,有意识的去判断足球的落地与距离并接住球,从而慢慢提高了儿童的本体感觉[45],足球运动在提高下肢力量的同时还能更为全面地提高踝、膝、髋关节本体感觉,从而更好地改善平衡能力[46]
3.3 篮球运动对感觉统合能力的影响
小篮球作为三大球之一,在小学的开课普及化较高,且多个研究证明[47-50]小篮球教学与游戏性训练干预对儿童感觉统合失调儿童的前庭觉、触觉、本体觉都有明显的改善作用。篮球的技术性动作需要在感觉统合的支配下进行,篮球项目中,运球、传球、投篮、行进间绕球练习都需要手眼协调配合,上下肢协调配合,肌肉力量的控制等,这些动作行为都在有意无意的刺激着我们的前庭觉,保持身体的平衡、维持身体的重心等都需要发展前庭觉,促进空间认知和平衡能力的发展。
小篮球训练中,手指拍球、运球、传接等精细化动作,可以让儿童的触觉神经不停的发生刺激,且结合一些游戏性训练可以对触觉失调的儿童进行有效的干扰,促进儿童的发展。触觉失调主要体现为较差的灵敏性,教师在制定训连计划的过程中,可以有针对的对儿童的灵敏性进行训练。
本体觉是学习篮球技能的前提,篮球项目中,对空中篮球的飞行轨迹进行准确的判断并进行传接,学会控制自己的肌肉、关节进行有序的工作是训练的前提。相关研究证明,本体觉和身体素质中的协调性成正相关,小篮球训练可以有效改善儿童的协调性,促进身体素质的发展。小篮球的训练可以改善人体的内稳态,使身体对外周刺激逐渐适应的同时,建立新的内稳态,从而身体产生的训练疲劳可以实现超量恢复,提高躯体的运动能力,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儿童的本体感觉能力。
3.4 体操训练对感觉统合能力的影响
体操作为运动之父,对少儿的身心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学者向磊、王巧、罗书琪等人对体操运动对感觉统合失调儿童的影响进行研究,研究对象多以幼儿3~6岁儿童为主,经过8~16周的训练,对儿童的前庭失衡、本体感觉、触觉功能都有所改善,相比之下,对儿童的平衡能力提高有显著的效果。
体操动作中针对前庭平衡训练的主要是旋转类项目、加速、急停、身体变位等项目,如纵跳、起跳转体、滚翻、悬垂摆动、倒立等[51]
体操对触觉失调的有训练主要是教师通过辅助与帮助儿童完成动作时,让儿童充分的体验与物体、器械之间的接触[52],也包括与同伴之间的互相帮助产生的身体接触都会对儿童触觉产生一定的刺激,从而促进儿童的发育。
体操针对本体的训练方式[53]主要包括前滚翻、肩肘倒立、倒立、基本方向、脚尖姿态、俯撑、仰撑、纵跳、起跳转体、悬垂摆动、直体滚动等。针对儿童这一特殊群体,趣味性和多样性是训练最根本遵循的,教师根据儿童的身心特点,利用各种简单器械,制定不同的训练方案,对儿童进行锻炼。
4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1.1 我国不同地区都存在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现状,且失调率平均在25%左右,占据较高的比率。
4.1.2 我国对感觉统合训练的研究经历了理论引入、实践探索、丰富与发展的历程,感觉统合训练涉及广泛,但较深入的研究还比较缺乏。
4.1.3 大脑的发育需要外界环境的刺激与干预,在感觉统合训练的黄金期3~6岁进行运动可有效促进儿童感觉统合能力的发展。
4.1.4 运动可有效的改善儿童的感觉统合能力,其中体适能训练、足球项目、花样跳绳、小篮球训练、体操、武术、有氧操、跆拳道、舞蹈等对儿童的前庭、触觉、本体觉都有显著的改善作用。
4.1.5 有效地运动干预能消除感觉统合失调孩子的不良身体形态,重建自信、活跃,还孩子以天真,自然的情绪。
4.2 展望
教育的关键是促进儿童的发展,儿童拥有良好的感觉统合功能,是每个孩子都应该拥有的。
4.2.1 感觉统合训练是启迪孩子心智的钥匙,将感觉统合训练作为幼儿体育的基础,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完全可行的。
4.2.2 家庭因素对孩子感觉统合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父母应树立正确的育儿观念,多关注儿童的健康成长。
4.2.3 教师对待感觉统合失调的态度需有爱,积极协调学校各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教师之间共同对感觉统合失调儿童进行训练与帮助,促进儿童的健康发展。
4.2.4 教师应以项目结合游戏的方式开展感觉统合训练,重点在激发儿童的参与兴趣,不排斥训练,让运动干预成为可能。

[1]Ayres A J.Sensory integration and learning disorders[M].Los Angels:Western Psychological Services,1972:258-259

[2] Jamon M. The development of vestibular system and related functions in mammals: Impact of gravity[J]. Front Integr Neurosci, 2014,8:11.

[3] Carriot J., Brooks J.X., Cullen K.E. Multimodal Integration of Self-Motion Cues in the Vestibular System: Active versus Passive Translations[J]. Neurosci ,2013,33:19555–19566.

[4] Holstein G.R. The Vestibular System. In: Mai J.K., Paxinos G., editors. The Human Nervous System. Elsevier; Amsterdam[M]. The Netherlands, 2012,1239–1269. 

[5] Hadders-Algra M. Putative neural substrate of normal and abnormal general movements. Neurosci Biobehav Rev. 2007,31:1181–1190.

[6] Kurjak A., Tikvica A., Stanojevic M., Miskovic B., Ahmed B., Azumendi G., Di Renzo G.C. The assessment of fetal neurobehavior by three-dimensional and four-dimensional ultrasound[J]. Matern Fetal Neonatal Med. 2008,21:675–684.

[7] Ackerley R., Kavounoudias A. The role of tactile afference in shaping motor behaviour and implications for prosthetic innovation[J]. Neuropsychologia. 2015,79:192–205

[8] Ackerley R., Hassan E., Curran A., Wessberg J., Olausson H., McGlone F. An fMRI study on cortical responses during active self-touch and passive touch from others[J]. Front. Behav. Neurosci. 2012,6:51.

[9] Kaliuzhna M., Ferrè E.R., Herbelin B., Blanke O., Haggard P. Multisensory effects on somatosensation: A trimodal visuo-vestibular-tactile interaction[J]. Sci. Rep. 2016,6:26301.

[10] 王文琇.剖宫产儿综合征的形成与防治[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0,(05):20-21.

[11] 赵艳君,陈倩,黄丽素,刘含,张军.剖宫产与学龄前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前瞻性队列研究[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21,23(08):773-778.

[12] 杨慧婷,王欢.幼儿发育性协调障碍感觉统合失调与家庭运动环境的相关性[J].中国学校卫生,2020,41(01):86-89+95.

[13] 梁晓红,李京,林晓虹,方苗.珠海市5~6岁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调查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4,(05):61-63.

[14] 任桂英,王玉凤,顾伯美,沈渔.北京市城区1994名学龄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调查报告[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5(02):70-73+95.

[15] 曹丽娟,夏经炜,郑小琳,赵曼华.4~6岁儿童行为问题及感觉统合能力调查结果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7(19):2700-2702.

[16] 柏奇.我国儿童感觉统合失调比率呈逐年增加趋势[N].中国妇女报,2021,(05)

[17] 董燕.改善儿童感统失调促进协调能力发展探究[J].才智,2021,(01):71-72.

[18] 郭锦鹏. 体适能训练对7-9岁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影响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21.

[19] 刘晓莉,姜峰,任丽丽.儿童感觉统合失调与学习和行为问题的相关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07,(10):1325-1327.

[20] 邢杰,罗海英,王桂香,徐萍,李晓艳.长春市城区学龄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调查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04,(12):19-20.

[21] 吴效普,赵海英.菏泽市城区1008名学龄儿童感觉统合失调调查分析[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2,(06):86

[22] 单毓芬,李海浪,汪宁,黄学宁,余小金,夏扬,唐洪丽.南京市鼓楼区2539名学龄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调查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2(02):140-143+183.

[23] 杨国珍,李璧,王晓昱,杨泽红.贵阳市1030名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研究[J].贵阳医学院学报,2002,(06):480-482.

[24] 刘芳,廖立红,蒋宗顺,藤艳云,倪海燕,潘毅,伍贵娇,蓝玲玲.广西柳州市1671例3~6岁幼儿感觉统合失调状况调查[J].广西医学,2014,36(02):225-227.

[25] 王香云,黄超全,谭红,张映红,陈伯鸿.长沙市城区6~7岁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1999(09):55-56.

[26] 文代君,加娜特·马格力特.乌鲁木齐市维、汉族3~6岁儿童感觉统合失调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2,27(19):2985-2988.

[27] 黄悦勤,刘宝花,王燕玲,张桂芝,顾伯美,王玉凤.北京市城区3~6岁幼儿感觉统合失调的现况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01):44-46.

[28] 武懿,柳晓琳,白金剑.锦州市7~12岁学龄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7,44(01):84-88.

[29] 李旭东,黄悦勤,王玉凤.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历史性队列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2003(01):47-48.

[30] 吕兰兰,金彦红.信息技术在学前儿童感觉统合训练中的应用[J]. 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4,13(10):28-30.

[31] 王梦花,杨丽华,温朋飞.感觉统合失调及感觉统合训练的研究现状[J].肇庆学院学报,2017,38(02):64-68.

[32] 张大伟,赵亚楠.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感觉统合训练疗效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2005(18):2433-2434.

[33] Lane, S. J., Mailloux, Z., Schoen, S., Bundy, A., May-Benson, T. A., Parham, L. D., Smith Roley, S., & Schaaf, R. C. Neural Foundations of Ayres Sensory Integration.Brain sciences, 2019, 9(7), 15

[34] 焦梅. 基于感觉统合理论的体适能训练对4-6岁幼儿感觉统合能力的影响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20.

[35] 任桂英.儿童感觉统合与感觉统合失调[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4,(04):186-188.

[36] 邓明,肖楚梵.儿童感觉统合思想的生态转向及训练实践设计[J].艺术工作,2020,(06):99-102.

[37] 陈玉茜,单大卯. 幼儿体育的一个新领域──儿童感觉统合训练[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1,(01):83-86.

[38] 徐瑶. 运动感觉统合训练在幼儿体育活动中的指导[J]. 当代体育科技,2020,10(01):25-26.

[39] 张军,张业辉. 不同运动项目对儿童感觉统合能力提升效果的研究[J]. 当代体育科技,2022,12(02):163-167+172.

[40] 王萌. 瑜伽练习对高中学生健康体适能影响的研究[D].吉林体育学院,2018.

[41] 陈会盟. 体适能训练对3-6岁感觉统合失调儿童的干预实验研究[D].宁夏大学,2021.

[42] 徐乐.少儿体适能训练对5—6岁幼儿感统能力的影响研究[J].拳击与格斗,2022,(03):46-48.

[43] 汪振. 儿童体适能训练对3-6岁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18.

[44] 夏晓东. 足球游戏对5-6岁幼儿基本动作技能和感知运动能力的影响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22.

[45] 郭天成. 足球训练对3-6岁儿童感统的影响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22.

[46] 李旭龙,陈洪鑫,吕思琪,唐东辉.足球运动对6~12岁儿童下肢本体感觉与平衡控制能力的影响及相关性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21,38(02):210-218.

[47] 欧阳冬梅. 小篮球运动对5-6岁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改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21.

[48] 范超. 小篮球对学龄初期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9.

[49] 刘凤月. 球类组合游戏对6-8岁感统失调儿童基本运动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20.

[50] 管晨惜. 小篮球运动对5-6岁儿童轻度SID的干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22.

[51] 刘曼,李林,袁岳东. 融入感统训练的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教学初探——以集美大学体育学院为例[J]. 体育科学研究,2021,25(01):72-75.

[52] 季彦霞,吕万刚.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快乐体操创新发展研究[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21,47(01):50-55+100.

[53] 王光凤,陈永向,李腊梅. 基本体操对农村幼儿感觉统合能力失调干预效果研究[J]. 四川体育科学,2017,36(06):72-74+81.



点击链接进入商城选购





扫码关注我们

欢迎咨询,期待合作